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要闻 >> 新闻详情

万廷华:高风传乡里 亮节召后人

2019-09-10 17:25编辑:姜连聪 赵君鑫

记者 郑吉喜

用高风亮节来形容一个没有丰功伟绩的平凡人,或许很多人都会不认同。但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人民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故事的主人公——万廷华,正是这样一个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的人。

万廷华,1947年出生于现巧家县小河镇垭口村岩脚村民小组(原巧家五甲梯子岩),一个群山环抱千壑纵横的小山村,生在解放前、长在红旗下的他,通过刻苦努力,1985年7月21日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成为了一名教师,先后在垭口附中、拖车附中,小河乡附中、小河镇中学任教,2007年光荣退休。退休后放弃了在省城、县城和集镇跟子女居住颐养天年的好日子,毅然决然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梯子岩,以义务修路护路“为业”,一直到2019年8月5日72岁的健康生命定格在修路的路上……


从万廷华同志生前的同事、同乡和他的学生、子女的口中,展开了他平凡而又崇高的人生画卷。

坚守:梯子岩修路是“传统”

万廷华的家乡巧家县小河镇垭口村岩脚社(也叫梯子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但这个群山环抱的小村落,在以步行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年代,却是大大有名。梯子岩,顾名思义,即人工在大山悬崖间开凿出一条石梯路出来的地方。药山北麓群峰从中厂、五台、望天巢、龙头寨绵延而下,在中山梁子一线陡然形成断崖,一个小山村座落在这四山环抱形成的“一口井”的井底,山清水秀出行难,是这个小山村先民世世代代的困境。清朝年间,先民们筹钱出力,请了一位雷石匠在这猴子才能攀援的悬崖绝壁开凿了一条宽三尺六的石梯路,打通了悬崖上下的通道,梯子岩因此而得名。梯子岩的贯通,为往来小河与巧家县城的人们开辟了一条捷径,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成为了商旅往来、脚夫奔走、货物贸易、信息传递的一个中转站、歇脚地。同时也搭起了小山村人的“谋生桥”“发家路”,梯子岩的篾筛、篾簸箕、竹席、柑橘、黄果等被脚夫们捎带贩往各地。

“以前在农闲时节,特别是过春节期间,万老师组织我们修路的时候都会给我们讲先人修路的故事。”郑吉文沉浸在回忆里继续说,“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祖辈们就尝到了甜头,所以农闲时节修路护路成为了祖祖辈辈居住在梯子岩的人的传统。”


因为在万廷华心里修路护路是传统,自然也就成了他的义务、他的职责、他毕生努力要做好的事。教书的时候,他是业余修、农闲修,每天往返学校的途中,总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则出手”,不论是山洪毁路、路基垮塌、落石拦路、甚至浮土松沙滑落导致道路变窄,只要他经过,就要坚决铲除这些“拦路虎”。村里人感喟地说:“那些年娃娃读书,幸好有了万老师,我们才放心这一路(路上的安全)。”

2007年,万廷华光荣退休了,这就意味着他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修路上,天晴下雨道路保通已经不再是他的努力目标。在当时的乡村,骡马还是主要的运输工具,为了拓宽道路、便利出行、推动发展,万廷华做出了一个决定,以个人之力把这条人行道改造成骡马道。说干就干,万廷华舞动着钢钎铁锹锤子錾子,撬路边凸石就地加工成石条,砌堡梗、平路基、扩路面,既避免了凸石碰撞骡马驮子又拓宽了路面一取两便。1米、2米、10米、100米……从梯子岩到集镇近三公里的路面就这样一天天被这个老“愚公”改变着容颜。赶集的人路过时跟着搬搬石头填填土,不抽烟的老万却总是笑呵呵的递过一支纸烟,好像人家是在帮他家干活一样的热情。


“万老师修路太细致了,路边凡是可能会撞到马驮子的地方他都要处理过,修好了这条路我们这帮赶马人再也没有发生过人仰马翻的事情。我提了很多次帮他驼点东西感谢他,他都只是笑笑说:不消了,平平安安就好。真是一个好人啊!”普谷村(相邻村)的赵家伦说起一声长叹!

2015年,老万修成的骡马路开始“过时”,看着相邻村一处处修通了公路、一家家盖起了砖房,老万又坐不住了。要致富、先修路,但是村组公路当时政府还没有项目立项建设,采用修骡马路的方法人工修路显然是行不通了,怎么办呢?众人拾柴火焰高,老万终于想到了办法。“我先出一万”,他的态度斩钉截铁,“家家户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就不信这路修不通!”在他的感染和带动下,在外地工作打工的本地人纷纷出资6000元至8000元不等,五个村民小组154户群众共同筹集了36万余元。挖机终于开始轰鸣,小河镇第一条村民自发筹资修路的工程破土动工了。

为了确保工期,老万当起了挖机油料的“运输工”,包揽了挖机驾驶员的吃住问题,“你们家家要忙农活,哪里得闲做饭,我有退休工资,给他们做饭耽搁不着我,多他一个人也吃不穷我。”老万坦然大笑着拒绝了乡亲们轮流为挖机驾驶员做饭或者凑生活费的提议,一天到集镇买菜买油料,送完油料到工地回头又赶回家做饭,忙得不亦乐乎。2016年,近5公里“毛路”终于挖通,2017年政府立项进一步拓宽道路,2018年,村组公路全线贯通,梯子岩又恢复了乡村交通干线的地位。2019年春节,在昆明、宁南、巧家生活和工作的子女一个个开着车回家过春节,万廷华的内心前所未有的欣慰。

“执拗”:他心里只有这条路

万老师的一生,筹钱出力,将这条路从人行道改造成骡马道,再改造成公路。退休后,放弃了好日子不过,一心一意修路护路,眼看着道路越来越宽广,没想到他……”说着,郑吉文哽咽了,“万老师被落石砸中的地方,以前都是赶街行人走路歇脚的安全地带,没想到那天偏就落下一个独石头……他就倒下了,就倒在我的眼前……”

72岁的健康生命终结在了修路护路的路上,记者带着沉痛的心情,继续探访万廷华的人生轨迹。“他为了这条路,以前就流过血、受过伤,2016年10月底的一天,他在搬走落在路上的大石头时,让受了轻伤的小腿腓骨严重骨折错开,他以为没事儿,也没告诉任何人,继续天天去清理路,直到腿肿得像水桶且变黑了才告诉我们,不得不来巧家县中医院住院治疗,可不等痊愈就要急着出院回家,看路有没有垮塌堵塞的,我们怎么说都不听。”万光梅(万廷华的女儿)泣不成声地告诉记者。

“我们都告诉他,年纪大了不要再去干了,现在村上还安排有专门的人(公益岗位)护路,但是他总是不听,到我们几家从来玩不上一个星期就要赶回去。问他忙什么?他就是担心这条路,天气不好了会不会落石头啊、垮塌呀,总说骑摩托的娃娃这么多,路不好怕娃儿些不安全。我在县城青年路买给两位老人住的房子,他们不来住我只有租出去。他就没有好好享过一天福,或许这个真的是命!”采访中,万光洪(万廷华次子)一脸的无奈和痛苦。

原来,万廷华的三子一女一个县城中学教师,一个“黄家医圈”医务人员,两个自主创业,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他可以选择跟子女合住也可以选择在县城和集镇单独居住和生活,但是老万执拗的选择了坚守这条路。“他是放不下乡亲们啊!”小河中学党支部的文朝礼老师告诉记者,“万老师生前一直跟我说,这条路修通了,这里有好山好水好风光,可以办农家乐、开发乡村旅游,老百姓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好过了……”


豁达:他是中学“全科教师”

退休后这样“一意孤行”的万廷华,在同事的口中却是一个工作中从来不讲价还价的老师。他是小河中学的元老,从开办初中起,他先后担任过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各科教学,在他教书的生涯中,平均分全县第一、各类优秀教师的荣誉不胜枚举,但是他从来没有因为某一学科取得好成绩就不服从学校调整教学任务的安排,反而是学校缺什么学科教师他就主动请战,担任什么学科教学,就努力学习把该学科教好。

“他是学校的八角子弟,全科教师”,跟他同事了近20年的郑吉文说,“其实万老师擅长的不单只是这些文化课,他在音体美上也很擅长,他吹笛子、拉二胡,吹唢呐,画画、写书法,练体育、重养生等,50多岁还获得过学校教师运动会三千米长跑冠军,70多岁还能搬得动上百斤的石头……”

博学多才、乐于奉献的万老师,也曾经为一次工作调整闷闷不乐,他曾经的学生兼同事胡波老师(现在巧家三中任教)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是他56岁的时候,学校行政班子考虑到他年纪大了,给他从化学学科调整到生物学科教学(非中考学科),他一直想不通。当看到接他班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井然有序时,他又坦然了,说,“只要对学生有利,让我干什么都行!”


无私:他从未跟人红过脸

垭口村副支书唐官林告诉记者,“万老师一生从来没有跟人吵过架,甚至没跟人红过脸。”我表示难以置信时,一位70多岁的老乡急不可待地插嘴了:“这个事情我可以作证,我们两家就隔着一条河,他大我三岁。农村最爱吵架的事情莫过于分家,万老师家分家,兄弟俩在火塘边就分好了,从来没听说争什么利益兄弟妯娌吵过架。”


“万老师这个人从来不占人便宜,前年修公路,挖机把我家一棵核桃树挖了倒在他家旁边,因为农忙我也没来得及去整,过了几天,万老师给我说,核桃树他已经锯好了码做一堆,让我得空了去背回家,你说这样的人,会不会跟人吵架?”

乡亲们七嘴八舌的讲起了万廷华生前的为人处世,心底无私天地宽,我恍然明白了他所做的一切为何能得到家人的一致支持。

据介绍,万廷华的葬礼很简单,按照他的遗嘱,一个骨灰盒,四块花岗岩做成的狭小棺椁,完全没有风光大葬的气派,但是去送行的人很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谈及万廷华的遗志时,几乎众口一词,学习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这条路修好护好。是啊!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乡亲们理应修好护好这条脱贫致富路,所有人更应走好这坚守、忠诚、无私的人生正路。(图片提供:万光梅)